海外锂电池需求井喷中国电池企业加快出海

 航贸百科     |      2023-05-16

  海外锂电池需求井喷中国电池企业加快出海

  今年第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在外贸中享有“新三样”的美誉,其出口总额为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提高了出口总增长率。%。

  其中,受欧美电动汽车高补贴刺激,海外储能市场锂电池需求井喷。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正在成为动力电池的新增量市场,中国的锂电池正在蓬勃发展。

  01

  锂电池出口爆发

  由于能量密度高、充电效率高,锂电池在电动汽车等应用领域逐渐加深,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由于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锂电池的强劲需求,中国锂电池出口也迎来了井喷式增长。

  最近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锂电池出口达到109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3%。与此同时,动力锂电池累计出口达到25.8.GWh。在这些电池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18.7GWh,72.6%的出口占出口的72.6%;累计出口磷酸铁锂电池7.00GWh,大约占出口量的27.2%。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动力电池的出口量已超过中国市场装机量的三分之一。

  事实上,两年前我国锂电池出口已经开始爆发。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7-2020年,我国锂电池出口额以每年20%-35%的速度稳步增长;2021年,总出口额达到1835.26亿元,开始迎来66.5%井喷式增长;到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金额达到3426.56亿元,比2021年增长86.7%,创历史新高,其中仅出口到美国的锂电池金额为682.1亿元,同比增长112亿元。%。

  “锂电池出口创下新高的原因有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一方面与新能源汽车出口和海外储能市场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世界各国对这一领域的支持密切相关。”

  “到2025年,预计国外市场仍有400GWh的产能缺口,”远景动力执行董事、中国区总裁赵卫军表示。汽车产业本土化的产能决定了谁能满足它,谁能走出去,谁就会得到先机。”

  就储能而言,据CICC预测,今年全球储能需求预计将达到189GWh,同比增长60%以上;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到270GW以上。

  02

  企业加快出海速度

  根据韩国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Research发布的数据,到2022年,中国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60.4%,这是全球动力电池装货量前十的公司。

  SNEResearch还强调,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的增长速度令人恐惧,它以79.3%的同比增长速度迅速缩短了与LG新能源的海外装机量距离。今年1-2月,其装机量达到8.7。GWh。与此同时,比亚迪和孚能科技同比增长546.9%和270.2%。;欣旺达、亿纬锂能和远景动力的同比增速也不错,分别为65.0%、22.4%和13.3%。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中国公司加快与锂电池产业链中上游材料设备公司携手出海的努力。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新、亿威锂能、蜂巢能源、富能科技、远景动力、新旺达、捷威动力、瑞浦兰钧为代表的中国电池公司提前布局,展现了中国电池公司在技术和产能方面的优势,推动了中国锂电池产业规模和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近日,瑞浦兰钧能源有限公司明确表示,欧洲工厂和印度尼西亚工厂的投资布局将于今年启动,计划到2026年电池总产能达到200GWh。

  3月,郭轩高新与日本爱迪生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拓日本储能回收市场,推动可再生资源在日本普及,推动郭轩电池进入日本市场。

  此外,根据海外媒体的最新消息,比亚迪计划在西班牙建立自己的电池工厂。去年12月,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德国工厂投产,并在匈牙利规划了一家年产能100GWh的电池工厂。

  远景动力也在法国、英国、西班牙布局了三个零碳电池工厂,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布局建厂;富能科技与土耳其汽车公司TOGG共建的电池工厂,预计今年将逐步进入生产状态;在德国萨尔州建造的蜂巢能源电池工厂计划年产能为24GWh,预计2023年底投产。预计2025年将投产德国勃兰登堡州布局的第二家海外工厂。

  另外,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正在探索电池技术“出海”战略,这是受美国《通胀削减法》等政策影响的。

  今年2月,宁德时代正式宣布与福特汽车共建电池工厂后,知情人士表示,特斯拉已经与美国白宫官员讨论了与宁德时代在美国建立电池工厂的计划。据透露,这两家公司的合作模式与福特和宁德相似,特斯拉将从宁德时代获得技术许可。

  国内电池企业也加快了与国外汽车企业的联合关系。一位从业者透露,“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锂电池原材料产业链更加完善,成本控制能力强。此外,中国的劳动力和设备折旧成本也更低。在这些综合优势下,国际汽车公司肯定会更倾向于与中国电池供应商合作。”

  03

  协同创新健康发展

  可以看出,锂电池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但海上既有风景,也有风浪。“海外贸易市场环境的稳定性值得关注。”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锂电池企业需要在不确定性和商机之间进行衡量,密切关注自己产品的质量是否能满足国外市场的不同需求。

  未来国内锂电池出口存在一定风险,锂电池产品出口可能面临很多限制。在新能源和智能联网汽车的单独研究人员曹广平看来,“首先,该国或地区可能已经开始构建电池行业的贸易或技术壁垒,要求排放和电池材料回收符合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保证车企配套电池供应的稳定性;第三,电池原材料的供应要及时保证;第四,要保持技术,质量包括安全,必须领先。”

  例如,从今年10月1日起,欧盟将实施碳关税政策,从2026年开始减少欧盟公司的免费配额,这意味着欧盟市场的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此外,根据欧盟《新电池法》,它还将对动力电池企业的碳足迹进行评级,并在2027年设置一定的阀门价值。如果高于阀门价值,它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对此,宋清辉认为,面对海外市场竞争,国内锂电池企业要想在国外生存并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需要在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二是人才培养要跟上步伐。此外,欧美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此外,工厂建设缓慢且昂贵,因此他们需要留下足够的资金预算。”

  中关村新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也表示,锂电池行业不仅要赶上潮流,还要简单地“跑马圈地”,更不要被文化、团队和供应链拖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要在欧洲市场合作,打造完整的供应链,实现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和协同创新。获得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是利用技术和产品实力获得市场份额。”